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学校新闻

关于“工学结合”教材建设的指导意见

信息来源:zjgz发布时间:15.05.16阅读次数:21094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关于“工学结合”教材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
    
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为加强适应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课程教材建设,规范学校教材管理,确保“工学结合”教材的选用和编写质量,特制订本办法。
    一、“工学结合”教材的作用和主要特点
    1.教材是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应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鲜明特色。工学结合是将知识学习、能力训练与实际工作经历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模式,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工与学是密切关联的;其课程的教学组织、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手段都与以陈述性知识为主的学科课程有所不同;选用和编写的课程教材必须改变学问化、著作化习惯,体现与工作(或项目)过程紧密结合的学习模式。
    2.“工学结合”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工作及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指南和蓝图,其学习目标是培养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教材内容以工作(或项目)任务和过程问题为核心,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围绕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交织综合起来,随着任务和过程问题的复杂化,逐步提高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深度和广度要求,掌握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规律和方法,培养职业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工学结合”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多学科知识相融合的一体化课程的媒介。在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专业知识体系中,从初学者到高技能专门人才的职业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那些对实践至关重要的应用性知识,应是教材内容的首选;应将程序性知识中的处置性(经验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中的事实性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并融合必要的理解性和论证性的理论知识。
    4.“工学结合”教材建设的前提是学习领域课程或项目课程的开发。课程开发的基础是职业工作(或项目)过程;通过对工作任务的职业情境的教学归纳,进而创设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使之具体化,即采用问题关联教学、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来实现。过程导向的课程学习既要使学生获得成功就业的资格能力,又要使其能够自行完成资格能力的更新,即培养自行获取职业资格能力的能力。
    5.教材内容的结构序化,要追求工作过程的完整性,而不是学科结构的完整性。要打破先理论后实践、先基础后应用的思维定势,教材主体内容的展开顺序应由原来的“应用模式”,转变为从具体到一般、从应用到基础、从实践到理论的“建构模式”。教学应从问题开始而不是从知识结论开始,学生在自主计划、实施工作(或项目)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6.教材的选用和编写,不仅要考虑工作(或项目)过程在学习现场较好地实现对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的要求,也必须考虑适应高职学生的智能特点和知识、技能基础。学习情境排序要从简到繁、先易后难,知识学习优先是职业经验性知识,最终是基于经验的专业系统化深入知识。教材的运用要有利于激励学生争取成功的欲望,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享受智慧开启的经历,享受成功、增强自信。
    7.工与学的不同编排关系,可形成多种具体的工学结合学习模式。课程的学习情境是依据工作(或项目)条件和学习主体而变化的,课程标准为教师创设学习情境、选用和编写教材及辅助学习材料留有足够的空间,因此,在教学中不要过分强调教材的作用,要灵活运用教材,组织适用于学习情境的教学运行文件和辅助学习材料,鼓励教师参与课程的开发,让教师成为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者。
    8.在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教学中,要合理安排必要的学科教学内容及适用的学科性理论辅助教材;要加强多元媒体组合教材的建设,针对课程的不同内容和性质,选用不同的媒体进行教学:包括文字教材、视听媒体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信息学习资源等。在诸多媒体中,文字教材应作为主体教材。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必须在个人经验基础上建构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才能达到高技能专门人才的技术水平。
    9.体现职业工作过程特征的教学模式必须有校企深度合作机制为保障。“工学结合”教材编写要吸收行业企业的实践专家参与,实践专家要在课程教学团队预先设计的问题导引基础上发挥作用。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必须有实践专家的深度参与;教材编写涉及到工作程序、操作规范、技术标准、生产条件等具体问题是否符合行业企业实际,要听取实践专家意见。
    10.“工学结合”教材的主编应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丰富的教学实践和职业实践,懂得职业课程开发技术。教材编写需要把握两个原理和三个核心技术;两个原理:用工作任务引领专业知识;用典型产品或服务引领工作任务。三个核心技术:工作任务描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主动建构和有机整合;工作任务知识负载均匀化。
    二、“工学结合”教材的编写体例
    (一)关于“工学结合”教材编写体例的建议
学科课程教材的传统编写体例一般是:前言(导言或序)、目录、绪论、正文章节、习题和思考题、索引、附录、参考文献。近年,许多高职教材突破传统教材编写模式,进行体例创新。有的在章节前面设有学习要点,提示知识点和技能点,或以案例导入,或在章节后面设有案例分析、实验实训练习等;有的采用任务驱动式、项目教学式、单元模块式、知识案例式等各种体例形式编写。“工学结合”教材的编写体例,根据专业课程的性质与作用、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条件的不同及教学模式的需要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但是,与学科课程教材的编写体例应该有明显区别。
    重点改革的专业核心课程采用体现职业工作过程特征的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建议教材编写的主要体例结构为:前言(或序)、目录、绪论(或概述、含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学习情境(学习情境1、学习情2……)及工作任务、专业理论知识及拓展知识、附录、参考文献。
   (二)关于学习情境(或项目)及工作任务内容结构的建议
学习情境(或项目)是工学结合课程的具体化方案,是学习领域课程(或项目课程)的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配置是与某一工作过程或子工作过程相关的。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中,对“过程”要从三个层面理解:第一层面:经营过程,是选择的典型产品(含服务,下同)从签订单到订单完成的全部企业经营活动。第二层面:生产过程,是企业为生产典型产品所组织的所有必要的活动。第三层面:具体工作过程,是典型产品生产的具体工作步骤的流程。课程对三个层面的过程都应该涉及到,但培养学生过程能力首先要考虑在第二层面生产过程上进行。对某一职业的最低要求不再依据掌握单项技术或制作过程而是依据掌握从事职业的特定典型工作过程来确定。“过程能力”不仅表现在过程中的行动能力,而且还蕴含着从优化质量和提高效率的角度出发来构建过程和改变过程的能力。因此,用典型产品或服务引领的工作任务,应包括从业者能够参与构建的生产过程的任务和具体工作过程。
    真实过程中的工作任务往往非常复杂,学生难以一下子完成,需要进行简约化处理,拆分为若干适于过程导向教学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将过程中最典型的工作活动选定为核心任务,从核心任务开始在两个方向上不断扩展活动,一是从简到繁逐步提高任务的难度,学生能够不断自行获取有关知识;二是每一个学习任务都应该为完成后续任务创造条件,学习任务不断扩展直到学生完全掌握所要求的工作过程。
    学习情境(或项目)的设计应以相对完整和相对独立的事件为单元。在技术领域里,几乎所有的产品都可以作为项目,在服务行业,所有具有整体特性并有可见成果的经营、服务工作也都可以作为项目。适合教学的项目具有以下特点:(1)来源于真实生产经营活动,与行业、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经营活动有直接关系(包括模拟项目)。(2)能够在校内外生产性实习基地实施或在校内仿真工作环境实现工作过程导向的内容转换。(3)项目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具有综合性。(4)具有一定难度,结合项目实施必须学习新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5)学生独立(或合作)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和制订工作计划、组织实施、检查评估,在实践中安排自己的学习。(6)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可以评判质量优劣,师生共同评价工作成果和工作学习方法。
    某学习情境(或项目)及工作任务的内容结构建议为:学习目标;工作任务;实践活动(相关实践知识);问题探究(相关理论知识、拓展知识要求及参考资料)。
    1.学习情境(或项目)学习目标;即课程标准对职业能力目标要求的阐述。
    2.工作任务;学习情境(或项目)可分解为子情境(子项目)及工作任务。
设计学习情境(或项目)和分解工作任务是关键,既要满足教学要求又具有可行性。在项目教学中,切忌分解工作任务过细,将工作任务割裂开来,孤立地处理一个个工作任务,会使学生难以看到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难以培养出学生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在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有些项目可组织不同专业的学生参加同一项目,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工作任务具体内容应包括:(1)工作任务名称;(2)工作任务背景;(3)完成工作任务要达到的技术标准;(4)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环境、设备、工具和材料。
    3.实践活动。学生在专兼职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经历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等完整的职业工作过程。
    工作任务提出以后,学生必然要学习完成该任务所需的基本知识,内容首先是涉及经验以及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即实践知识),其中,显性的程序性知识通过学习教材和实训指导书、操作规范等文件、资料及实践过程而熟练掌握,而隐性知识只能在工作实践的学习情境中建构、积累。
    学习情境可以是真实的工作环境,也可以是实物模拟仿真的工作环境,或应用计算机仿真系统与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的工作环境。情境的特点:一是情境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二是情境有利于学生掌握技术实践知识、工作过程知识。
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要把握好学生自我建构和教师指导传授的平衡关系。在工作准备和设计阶段,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完成项目相关的知识与信息资料,指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不要求学生在实施工作任务之前就掌握所需要的所有理论和实践知识。在实施阶段,教师主要是营造学习氛围、组织和引导教学过程,只有当学生遇到较大困难时,才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在评价阶段,教师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对项目教学的目标、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让学生评价自己的行为表现,总结自己的体验;评价学生在项目工作和学习中的独立探究的能力与小组合作的精神。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创造了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的宽松环境,其学习成果主要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职业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追求的不是学习成果的唯—正确性,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会给出不同的完成任务的方案与策略,因此,学习的成果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化的。
    4.问题探究。在教学中,学生真正“做”起来了,就会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在围绕任务展开的情境活动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公共知识与个人知识能够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进行动态的、有机的组织。在项目课程学习中,作为行动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而是在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学习任务是开放的没有固定答案的。在教材中,教师的导学活动内容也应是开放性的,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自主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基础理论知识和拓展知识。
    教材要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即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通过工作经验积累和自主学习,以及专兼职教师的知识传授,获得与完成工作任务密切相关的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
   (三)关于专业理论知识及拓展知识的建议
在前述教材的学习情境(或项目)及工作任务部分,必须按照工作过程需要将程序性知识中的处置性(经验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中的事实性知识结合进行介绍,并可以融合必要的理解性和论证性的理论知识。但是,基础理论知识往往是适用宽泛、较为抽象的,不仅应用于某一项工作任务,因此,有些专业理论知识及拓展知识有必要单独安排篇章编写,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习。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方案对有关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生产技术技能的教学,是采用一体化的方式进行的,虽然主体教材应具有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融合、多学科知识相融合的特色,但是,对于开放性的课程学习任务,一本教材是不能够满足学习需要的;在社会实际职业工作中,从业者也不可能依靠一本专著解决生产过程的所有问题;因此,对于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来说,优质的主体教材的选用和编写与辅助教学资料和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都是十分必要的。
    在校学习期间,通过课程的开放性自主学习和新知识的自我建构,对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专业课程中,学生根据工作过程的需要主动学习理论知识和拓展知识,也是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工学结合”教材的立项
   (一)紧密结合学校专业教学改革开展校本教材建设
优先立项紧密配合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改革项目的校本教材;
优先安排解决部分专业课程没有适用教材或现有教材不适用的问题;
优先安排各专业具有地方、行业特色和我校特色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
优先立项课程教学需要的主体教材,然后再安排配套教材。
   (二)立项建设的教材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突出职业能力和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和特色教材是工作过程导向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重要成果。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不做硬性约束,要求教师根据客观实际设计课程实施方案,给教师选用和编写教材较大的自由度;但是,课程标准是由行业企业实践专家和学校资深专业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共同编制的,特色教材建设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并能够反映本行业、本专业技术进步和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
   (三)立项教材建设要依据学校教材建设程序规范管理
    1.各系部教材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本系部“工学结合”教材的建设规划制订工作,审查专业教材年度编写计划和教材编写提纲,审定教材主编、主审人。
    2.教材的编写工作应吸收行业企业专业人员参与,要预先设计职业工作任务分析的引导问题,征集行业企业实践专家意见。
    3.由教材主编提交经讨论修订的教材编写提纲,填写《“工学结合”教材立项表》,经系主任审批后报教务处。
    4.教务处提请召开学校教材建设委员会会议,审议教材立项申请。教材主编进行答辩。
    5.由学校教材建设委员会委员根据审查情况,投票决定教材是否立项,并作为教材编印和使用的依据。
    6.教材编者参考审稿人的书面审稿意见修改初稿后,送到教材建设委员会或相关专家审查同意并签署意见,一并送教务处安排印刷并将书稿存档。
    四、支持措施
    1.教务处负责在规定时间内组织校内印刷或推荐出版。稿件应符合出版规定,若因逾期交稿或底稿质量不合要求,而影响按期供应时,由教材主编负责。
    2.教材打印、排版后,一律由主编或委托专人进行校对。学生所用讲义、教材应由学生负担成本费用。
    3.已立项的“工学结合”课程教材,在出版前,如在校内印刷讲义,学校按每万字8课时标准补助其主编工作量,由主编分配。该工作量既可以作为教师正常额定的教学工作量,亦可作为超工作量(绩效工资方案实施后按新办法计入工作量)。
    4.经学校立项,公开出版的“工学结合”教材,学校给予教材出版一定资助,每部教材(同一书号)资助最高不超过2万元(凭出版社发票报销),并参照上述第3点补助教师在编写教材过程中的工作量,已作为在校内印刷的讲义享受过工作量补助的不重复计。
    5.“工学结合”校本讲义稿应符合出版规定且在印刷前须经校教材建设委员会或教务处组织的相关专家审定同意。校教材建设委员会或专家集中审定时间为每年的5月和11月。
    五、附则
    1.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2.本办法自校党政联席会审核通过后实施。
                                         
          2012年2月22日